中国侨网8月22日电 题:世上“永不沉没”的Friendship,要从Lisbon Maru Ship说起……
日前,《里斯本丸沉没》纪录片特别放映活动在伦敦举行。
近400位英军战俘后人从英国各地乃至澳大利亚赶去观影,只为重温那些和长辈有关的点点滴滴。
【资料图】
“里斯本丸”号船事件发生了什么?
时光回溯至1942年10月,日军征用“里斯本丸”号客货船(the Lisbon Maru ship)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,途经中国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,843名英军战俘遇难,384名英军战俘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。
海难发生时,附近海岛的舟山渔民闻讯,纷纷摇着各家各户的渔船自发下海营救。当时凡是有船有能力下海的,包括十来岁会浮水、摇橹的海娃,基本上都出动了。渔民奋力救助至午夜为止,历时12小时。目睹落难英俘如此凄惨现状,众渔民家里存粮原本就不多,却慷慨大方地拿出仅余的全部大米、鱼干制品、蕃薯、土豆等食物,让给英俘享用,并安排住宿。
图为2005年,“里斯本丸”号船幸存者查尔斯·佐敦(左一)与东极渔民陈永华在东极相拥。洪晓敏供图中国淳朴渔民的勇敢壮举,使得身陷滔滔大海的苦难英联邦战俘们绝境逢生。但日军在10月3日开始上岛搜查,抓走了381名英军战俘。只有3名战俘因为被渔民藏在山洞里,躲过了搜查。后来,这3名英军在中国人的帮助下辗转逃到重庆,里斯本丸事件的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。
东极岛的孩子听着这个故事长大
在舟山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的二楼,有一个面积近200平方米的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纪念馆。
1968年出生的梁银娣是土生土长的东极青浜人,自2003年开始,梁银娣配合东极镇开展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。
“其实在东极长大的孩子都知道这个故事。”梁银娣说,她的外公、舅舅等亲人曾参与救援,“特别是夏天晚上纳凉,大人们就会讲故事,他们讲了很多遍,我们听了很多遍。”
图为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纪念馆一景。 舟山市普陀区委宣传部供图“越是深入了解这段历史,越觉得自己有责任,把它守护好、讲下去。”梁银娣说,虽然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都已离世,但他们身上那种精神不会过时。“我也想竭尽所能,把‘里斯本丸’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把这种勇敢善良传承下去。”
幸存者后裔与舟山人民的友谊至今在续演
在舟山市委党校工作、近年来一直参与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纪念活动的吴似真和“里斯本丸”号船幸存者丹尼斯·莫利一家成为了朋友。“虽然远隔重洋,但我们基本每月都要联系一次。”她说,从日常问候到分享孩子成长照片,再到互赠礼物,两家的关系日益密切。
“里斯本丸”号船幸存者及家属与舟山人民始终保持着友好互动往来。令吴似真印象最深的是,2017年10月2日,在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75周年纪念活动现场,98岁的莫利专门发来感谢信:“我想向舟山的渔民衷心说声道谢,感谢他们75年前那天的拯救行为,是舟山渔民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面。”舟山市著名书法家倪竹青则向莫利赠送了一幅“中英友谊长青”的墨宝;并向英国威尔斯王妃皇家军团赠送一幅“怒海生死情”的卷轴。此后,两位老人就有了书信传递。“如今,老人已逝,但见证友谊的书信却被定格。”吴似真说。
这些年来,纪念“里斯本丸”号船事件的相关活动不断举办,这份情谊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。
舟山渔民英勇营救“里斯本丸”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,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、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,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。
(稿件来源: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;ID:qiaowangzhongguo;来源: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综合中国新闻网、潮新闻、环球时报、杭州日报等;作者:金旭)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时代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